或默或語

Day 52 — 煙絲(之一)

那日課上談到《借火》這一首歌,說到往常多是先以內容來解說一首歌的意義,以至與翻譯之間的關係,唯有此次純粹以形式開展,說明長句與呼吸的關係。下課後,轉念又想,形式與內容又豈可分割呢?只是,大抵所有綜合形式與內容的解讀,與課堂也無甚關係吧。

《借火》那一連串悠長而無從停頓的句子,連綿而難見終結的話語,難道不就正如煙絲一樣,纏繞縈繞迴繞卻又恆久不散麼?如果你還記得,F,《花樣年華》裡,周慕雲回到報館裡工作的時候,最突出的顯然就是那一直上昇盤旋直至被頭上風扇打散的煙絲了。那樣的景象,其實也同樣靜好,只是到了此刻,我們都不免將香煙看作某種邪惡之物,延續某種老早過時的觀感,或是強調科學研究中顯示的各種健康惡果。只是想說,F,如果你還記得,我應該也說過,好想試試抽一口真正的煙。

好像是這樣的,我每次說到這裡,你總會反對,說抽煙有何壞處,道德上又有何問題。而我又不免這樣答,既然到了此刻都只是純綷有欲望嘗試,大抵最後也不會真的抽起煙來。那大概就是我的矛盾了吧,頂多就只是口裡說說而己,從來不敢真實地體驗。這樣的一種傾向,在精神分析裡到底有沒有足堪命名的解讀呢?

沒什麼,只是想說,F,有時候想到你我之間的事,還是會覺得,不如抽一根煙吧,那末大抵一切就會有一種紓緩的可能。這樣的動作,自然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,卻至少依循某種化學或姿態上的緣故,讓一切得以暫緩下去,那就好了。不是一切都會有一個答案,不是一切都渴求一種結論,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會抵達單一的結局,要不我們就把凡事看得有若煙絲一般,有空間就能伸延,延續舊日消散的痕跡,直至碰到天花,才又散開成為包裹我們的氛圍,要不也總會留下灰燼,證明一切的往事都曾經發生,留下過往的憑證,之如歌詞所說:「煙灰悄悄掉落/煙灰至少將心事證明燃燒過」。即使輕得無可再輕,即使只剩下無以量計、無從握有的灰燼,也總有一丁點的證物,告知歷史的真實,以其形式證實曾經有形,以其重量象徵一切雖輕卻值得惦念。

那就好了,不是一切都有一個完滿的結局,只是記憶總需要自我證明,相信自己曾經存在過。記憶容易丟失,容易在年年月月流過的時間中不斷被無關重要的事情覆蓋過去,那就這樣好了,一再拾起過往的灰燼,重溯昔日的各種光影與聲響,一次又一次的走在相同的路途上,這才稱得上無悔、無憾於往日的一切記憶。

標準

發表留言